天舟七号成功发射!长城润滑油带你揭开航天润滑的神秘面纱

117

天舟七号成功完成发射任务

长城润滑油再次见证了中国航天的飞跃

而其源自航天润滑的基因

离不开与氟油产品的结缘

从最初的全氟碳油到如今的全氟聚醚

长城润滑油走过了将近70年的历程

今天跟随长城润滑油一同走进航天润滑

 

中国航天的起步十分艰难,20世纪50年代,我国逐步推进“两弹一星”工程,虽然受到苏联的帮助,但在1959年,也同样是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中苏于1957年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继续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材料,“氟油”的断供与原材料的缺失让“两弹一星”工程乃至中国航天的发展陷入困境。

 

在那之后,中央领导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集中攻关原子能工业建设及原子武器研究。在高清岚等人的带领下,研究组根据国外生产氟油方法的简要报道在实验室建立了小型氟制备装置,开始了“氟油”的研发之路。

 

“氟化氢、氟化剂、氟气的毒性和腐蚀性大,滴在手上就会烧个洞。氟还会与骨骼中的钙反应造成钙流失,即使每天吃钙片,我们很多人的骨骼都是一个个微小的洞。” 高清岚说道。但没有人因此而退缩,势必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19621月,氟油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中试阶段。以高清岚为第一任厂长的石油工业油部621厂(长城润滑油前身)正式成立。最终,中国第一代“氟油”产品——全氟碳油在这里诞生了,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宣告了阶段性任务的完成。

 

此时,“两弹一星”中的航天工程也将目光投向了氟油,具备技术的621厂成为首选。航天用油的生产工艺非常复杂,对润滑油的稳定性、洁净度以及耐高低温等性能的要求很高。因此,621厂在氟油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性能更加优异的氟氯碳油,并在1964年交付第一批48514853号特种润滑油,标志着中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少数几个掌握航天工业、核工业用油技术的国家之一。

 

1970年,东方红的美妙音乐在神州大地回响,621厂研制的润滑油跟随卫星成功到达太空。

 

随着航天器的发展与复杂程度的提高,氟氯碳油的挥发性使其在应对舱外环境时表现不佳,而全氟聚醚基本不挥发,即使在全真空的情况下,也可以长期保持液态。当时,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三家公司可以生产全氟聚醚,技术封锁非常严格,当时621厂的技术人员一天的合成实验下来,可能连一个有效分子都没有。

 

在全氟聚醚产品合成的过程中,分离步骤是最耗时的。为了保证产品的均一性,全氟聚醚的分离只能利用油品的自然重力进行过滤,这个时间非常漫长。而在进行全氟聚醚产品分离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全程必须全身穿戴防尘服,在百级洁净度的封闭空间中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出来后全身都被汗水浸湿了。

 

历经5年的努力,621厂于1973年成功研发带支链全氟聚醚,并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性能更加优异的直链全氟聚醚产品也已经应用于航天器中。

 

全氟聚醚油的分子量大且流动点低,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与较高的耐荷重性。虽然具有不燃性,但是暴露在空气中使用时,超过400℃就开始慢慢分解。而在氧化安定性试验中,全氟聚醚在分解后会产生极高的发热温度,这一点完全不具备醚的性质。在高温条件下,全氟聚醚油对腐蚀性极强的酸、碱、氧化剂等表现出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而在常温条件下,只有用金属钠和液氨才能促使其分解,对其他所有化学品都比较稳定。

 

除了航天工程,全氟聚醚润滑油也能够满足机械工业和汽车工业中高温和高负荷的应用要求,因此尽管全氟聚醚的价格比较高,仍作为润滑剂在化学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核工业与磁介质工业中广泛应用。

 

如今,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作为我国润滑油行业的第一个品牌,其航天科技早已应用在工程机械、石油化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各领域,也凭借领先的创新实力成为“复兴号”等一系列“大国重器”背后的“隐形力量”。未来,长城润滑油也必将继续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坚定支持者,以品质润滑挺起“中国创造”的时代脊梁!

信息来源: 
202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