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与不管 天壤之别

——润滑管理案例回顾

案例一、小投入大回报

  天津港务局在上世纪90年代初购置了20台进口油质快速分析仪,在其后的7年间,每年节省维修费用900万元以上,而所购置的油质分析仪价格不超过20万元。其机械设备的维修周期延长了2-3倍,一次不修理周期由原来的7000小时延长到 20000小时。

案例二、疏于管理导致事故

  上世纪90年代初,陕西某钢厂有一台设备发生事故,导致齿轮烧结。该齿轮外形庞大(有一人多高)。按设备出厂设计要求:该齿轮的润滑系统要在不同方向有8个油嘴,以4个大气压不断地向齿轮喷油。事故发生后,打开设备润滑系统,发现油液已经非常脏,颜色发黑,油泥沉淀很多,污染相当严重。8个油嘴已有4个无法做到按要求进行喷油润滑,经过加压至4个大气压时,才将其油嘴冲开,其润滑管理状态可见一斑。这个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对润滑油几乎没有管理。

 
案例三、油中含水量超标造成的发电机事故

  某油田钻井公司一钻井队新进三台帕金斯发电机。在一年内相继烧坏,损失近300万元。经技术人员分析后,得出的结果是由于使用的润滑油含水量严重超标。

案例四、燃油使润滑油粘度不达标

  某油田钻前公司对新进油品进行理化分析时,发现其高温粘度达不到指标。经油质检测仪分析发现,该润滑油中含有一定量的轻质油(燃油)。经调查,原因是:油品供应商在运输该润滑油时未对原来运输燃油的油罐车进行清洗,造成润滑油的严重污染。

案例五、管理不当导致204台车集体损伤

  30年前,某油田系统从英国引进考尔斯吊车204台,由于润滑不当,造成早期报废(拉缸、喷瓦等机械事故)发生,1—2年内发动机全部损坏。

案例六、科学管理使215台车集体创纪录

  胜利油田曾从日本进口215台五十铃卡车,由于进行了合理的润滑配套,该215台五十铃卡车平均行驶120万公里无大修,达到了当时全国车辆润滑管理的一流水平。

信息来源: 
2010-08-26